1. 原理說明
- 當 CuboAi 攝影機接上電源、並從 App 內開啟「AI 口鼻覆蓋及翻身偵測」後,即會開始啟動 AI 偵測功能;寶寶放入睡床後,CuboAi 約會在90秒內發出第一則推播通知,讓爸媽知道目前 CuboAi 「是否偵測到寶寶」或「寶寶口鼻是否被覆蓋」
- CuboAi 將根據寶寶在床上的動作、姿勢與臉部作判斷,一旦偵測翻身或寶寶口鼻有被覆蓋的可能性,即會發送通知。手機接收到通知的時間,會依網路的速度及穩定度而有所差異
- 在沒有危險的狀態下,則會持續定期檢查嬰兒床狀態,確保寶寶的睡眠安全
2. 合適的偵測環境
- CuboAi 「AI 口鼻覆蓋及翻身偵測功能」需要搭配「 睡床支架(立地式或夾床式)」或「 壁掛式支架」使用,因 CuboAi 攝影機應架設在嬰兒床正上方,採「垂直俯瞰寶寶」的偵測視角,才能正確判斷寶寶的姿勢,若架設在「非垂直攝影」的位置,會導致偵測無法正常啟動。
3. 可能導致 AI 誤判的狀況
以下架設方式皆有可能影響 AI 功能的正常運作、或導致偵測不準確, 請爸媽務必按照「正確偵測環境」架設!
- 「非垂直」的拍攝角度
- 床上擺放物品過多 (如抱枕、枕頭、娃娃等)
- 一次偵測多個寶寶
4. 偵測到寶寶與偵測不到寶寶
CuboAi 同步也會偵測寶寶是否在床上,並提供以下通知:
- 偵測到寶寶了
若寶寶是由他人協助照顧,爸媽可能很想知道寶寶的狀況。除了隨時登入 CuboAi 看寶寶之外,CuboAi 也會在寶寶回到床上的時候,主動通知爸媽寶寶回到小床囉!
- 偵測不到寶寶
若 CuboAi 發現寶寶離開床上,或全身被異物覆蓋,就會馬上發出此通知,請盡快確認寶寶狀態
(可讓爸媽知道寶寶何時離開嬰兒床,用來記錄寶寶睡眠;另一方面,若寶寶全身被蓋住而導致 CuboAi 偵測不到寶寶時, 也能即時提醒爸媽)
5. 通知方式
當 CuboAi 偵測到危險事件,將會發送手機推播,爸媽還可照以下方法,先瀏覽事件截圖,快速掌握狀況!
- iPhone:收到推播通知後,「長按通知」就能顯示事件截圖
- Android 手機:收到推播通知後,「往下拖曳」通知,就能顯示事件截圖
6. 事件回顧
若爸媽想回顧危險事件,可在 App 的「通知牆」瀏覽 7 天內的所有事件
7. 設定偵測項目
- 隨著寶寶成長,若爸媽不想再收到因「翻身或趴睡」而發送的通知,但仍想收到「仰睡/側睡時口鼻覆蓋」通知時,可啟用此偵測項目。
路徑:App 設定 ➜ 於上方頁籤選擇欲調整設定的攝影機 ➜ 選擇「口鼻覆蓋、翻身偵測」 ➜「只偵測口鼻覆蓋」 - 當寶寶長大後,睡床的口鼻異物覆蓋或是翻身窒息的風險降低,爸媽還可單獨關閉 AI 口鼻覆蓋偵測功能哦!
8. 設定偵測區域範圍
將 CuboAi 架設完成後,若發現鏡頭涵蓋的範圍較大,爸媽可以藉由設定偵測區域範圍,讓 CuboAi 的 AI 針對選定的範圍來進行偵測、確保寶寶的安全唷,同時也能避免爸媽走進寶寶床邊時的動作、床外的其他物品,影響 AI 偵測的準確度!
(小提醒:建議爸媽在設定時要讓偵測範圍涵蓋整個嬰兒床,另外,偵測範圍並不等於攝影機拍攝的範圍,因此在登入 App 觀看時,仍然可以看到完整的廣角畫面)
路徑:App 設定 ➜ 於上方頁籤選擇欲調整設定的攝影機 ➜ 設定睡床偵測區域範圍
偵測區域範圍正確設定示範:偵測區域涵蓋整個嬰兒床,同時避開爸媽會經過及走動的區域
偵測區域範圍錯誤設定示範:偵測範圍過小,容易導致過多的錯誤警示
9. 其他 - 睡眠安全小叮嚀
CuboAi 醫學顧問 - 小兒科葉勝雄醫師特別建議家中有新生兒的爸媽們,遵守以下重點,才能讓寶寶睡得好又安全:
- 床欄不需加床圍
- 和爸媽同房不同床
- 避免使用枕頭、玩偶、被子
- 穿著一件式睡衣,減少蓋臉機會
- 床墊材質要夠硬,寶寶頭才不會下陷造成窒息危險
評論
0 條評論
文章評論已關閉。